30年建筑老企数字化逆袭:破除“不通、不同、不统一”难题,项目管理效率翻番

来源: 2025/10/31 阅读:43

摘要:

低成本、快迭代,七巧低代码适配传统建筑企业的复杂业务场景,让数据从“分散的负担”变为“统一的资产”。

一、行业转型数字化突围时代命题

近年来,中国建筑行业正经历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阵痛。地产调控收紧、原材料价格波动、人力成本攀升等多重因素叠加,使得行业整体增速放缓,不少企业陷入“规模扩张难、成本控制难、利润提升难”的层层困局。在此背景下,降本增效成为建筑企业突围的核心命题,而数字化转型则被视作破解困局的关键路径——通过数据高效流转与业务深度协同,打破传统管理中的冗余环节,实现资源精准配置。

作为一家创立于1993年、涵盖施工建设、勘察设计、造价监理等业务的全产业链传统建筑国企,陕西恒业建设集团(以下简称“恒业集团”)的转型探索颇具行业代表性。历经三十余年发展,恒业集团的业务版图从区域走向全国,项目规模与数量持续增长,但这家老牌国企也深陷传统建筑企业的转型共性难题,其在数字化道路上的“闯关”经历,恰是行业多数企业的缩影。

二、管理困境:从数据隔阂到决策失灵

恒业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伴随着业务扩张,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探索,每个阶段都暴露出不同的管理痛点,最终凝结为“不通、不同、不统一”的核心困境。

痛点一:数据流转不畅,系统打通成本高企

早年间,为提升基础管理效率,恒业集团曾引入过单点业务系统,覆盖了采购审批、合同管理等单一环节。这些系统在初期确实带来了便利:比如采购流程从线下纸质审批转为线上流转,减少了人工跑腿时间;合同归档从纸质档案室变为电子存储,查询效率提升显著。

但随着业务复杂度提升,单点业务系统的局限性逐渐凸显——不同业务线的系统各自独立,采购系统里的材料进场数据无法自动同步至施工进度表,施工系统的人工工时统计也难以直接关联至成本核算模块。想让这些数据互通,要么投入高额成本进行定制开发,要么依赖人工手动录入,前者对利润承压的建筑企业而言性价比不高,后者则难免出现数据滞后或偏差,系统打通成本高、数据流转不通的问题逐渐成为管理瓶颈。

痛点二:业务标准混乱,跨模块协同受阻

随着业务版图扩展至施工、设计、监理等全产业链,“不同”的痛点愈发突出。施工项目关注材料消耗、工期进度,设计业务侧重方案迭代、图纸审批,监理工作则聚焦质量验收、安全巡查。为适配这些差异,各业务线陆续上线了针对性的管理工具,但数据标准却难以统一。

同样是“项目成本”,施工模块统计的是材料、人工等直接支出,设计模块则包含方案修改、专家咨询等间接费用,数据口径的不统一导致跨业务汇总时需要大量人工校准。更棘手的是,自营项目与联营项目的管理模式差异进一步加剧了这种“不同”。自营项目需严格管控成本分摊,联营项目则要精准核算管理费与服务费率,两种模式下的数据统计规则难以兼容,最终形成“各管一段、数据混战”的局面。

痛点三信息分散割裂,战略决策缺乏支撑

而信息分散带来的核心问题,便是决策失灵。建筑项目涉及的资金、人力、物资等数据分散于不同系统与表格,缺乏统一分析载体。项目实时利润是多少?哪些项目现金流存在风险?哪些业务线的利润率更高?这些关乎战略决策的关键问题,往往需要财务、业务部门耗时数周汇总数据才能回答,且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。若自营项目的材料进场量与施工进度数据不同步,可能导致成本核算滞后,待发现超支时已造成损失;若联营项目的回款数据与合同条款未及时核对,则可能出现费用计算偏差。这些潜在风险均指向同一问题:分散的数据无法形成统一决策依据,使企业战略规划缺乏精准数据支撑,难以实现科学决策。

三、低代码破局:流程管理高效联动

面对“不通、不同、不统一”的三重困境,恒业集团意识到,传统的“头痛医头”式数字化建设难以根治问题,必须找到一个能串联全业务、适配多场景、实现数据自动流转的平台。在多方对比与调研后,恒业集团采用道一云七巧低代码平台,依托其“表单+流程+数据看板”核心能力,搭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管理体系,针对性破解难题。

破局一:打破数据壁垒,实现全流程实时互通

针对“不通”的问题,七巧低代码平台通过表单打通了各环节数据链路。无论是采购系统的材料进场数据,还是施工模块的人工工时统计,都能通过预设的流程规则自动传递:材料进场后,数据实时同步至库存管理与成本核算模块,触发应付账款提醒;人工工时录入后,自动关联至项目成本分摊与工资核算,实现业务发生时,数据即刻流转。曾经需要人工录入的跨系统数据,如今通过平台自动同步,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操作量,更让数据滞后问题从根源上得到解决。

破局二:统一数据标准适配多元业务场景

针对施工、设计、监理等业务“不同”的特性,恒业集团基于七巧低代码平台搭建了差异化管理模块:施工项目模块侧重“进度-成本-质量”联动,设计业务模块突出“方案-审批-归档”流程,监理模块则强化“巡查-整改-验收”闭环。更重要的是,平台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引擎,将不同业务的核心数据(如项目编码、成本口径)进行规范化定义,使跨业务数据汇总时无需人工校准;同时,自营与联营项目的核算规则也能通过平台灵活配置,实现“不同业务、统一标准”的协同管理。

破局三:全量数据聚合,打造决策指挥中枢

数据“不统一”的难题,则通过数据看板得到解决。平台将分散在各环节的数据实时汇总,生成涵盖项目进度、成本利润、现金流等维度的可视化看板。管理层登录系统就能直观掌握各项目动态。曾经需要多部门协作数周才能梳理出的经营数据,如今能实时呈现,不仅让决策响应速度显著提升,更让战略规划有了可追溯、可验证的数据依据。通过对看板数据的持续分析,恒业集团得以更精准地识别高价值业务方向,优化资源配置结构,推动管理决策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据驱动”转变。

四、价值落地:场景效率综合提升

系统上线后,恒业集团的管理效率从多个维度实现提升,具体变化体现在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中:

  1. 数据可视化:驾驶舱页面整合全公司业务数据、财务数据、项目进度,营收、成本、利润等核心指标实时呈现,管理层无需再向多部门收集数据,打开系统即可全面掌握经营状况;
  2. 财务链路打通:对接用友畅捷通T+凭证后,业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凭证,减少人工录入工作,月底做账时间大幅缩短,准确率显著提高;
  3. 人事流程简化:招聘时通过扫码自动录入招聘信息,候选人信息能直接同步至入职申请中,减少HR重复操作,提升招聘及入职效率;
  4. 绩效考核优化:评分列增加高亮显示,评分人快速识别分数区间;同类数据合并展示和列冻结功能进一步优化了评分体验,让表格更清晰、操作更便捷;
  5. 发票管理升级:集成腾讯发票识别和验真功能,实现扫描、识别、验真一步到位,有效减少虚假发票、重复报销的问题,降低财务风险。

五、  转型启示:全产业链数据精密串联

从“数据不通”到“自动流转”,从“标准不同”到“协同统一”,从“信息分散”到“决策可视”,恒业集团的转型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: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,核心不在于上线多少系统,而在于能否让数据成为串联业务的“纽带”。

道一云七巧低代码平台的价值,正在于其能以低成本、快迭代的方式,适配传统建筑企业的复杂业务场景,让数据从“分散的负担”变为“统一的资产”。对于更多仍在转型路上的建筑企业而言,恒业集团的探索或许提供了一种启示:面对管理痛点,找到能穿透业务、串联数据的工具,有助于在项目工期把控、成本管理上提升效能,在行业转型浪潮中筑牢发展根基。

30年建筑老企数字化逆袭:破除“不通、不同、不统一”难题,项目管理效率翻番

长按储存图像,分享给朋友

以上内容未解决您的问题?

热门标签